第二十八届时报金犊奖圆满落幕,青年创意力与产业实践的高能对接全面升级
2019年6月18日,第二十八届时报金犊奖在北京隆重落幕。本届赛事自开幕伊始便备受瞩目,不仅吸引了海内外数百所高校、上万名青年创意人才参与投稿,更在评审机制与专家构成上实现了系统性优化。随着大奖揭晓,来自浙江传媒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涵盖平面广告、视频创意、公益传播、新媒体整合等多个类别,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年创作者对品牌命题、社会情绪与文化美学的敏锐洞察。
(图-活动现场)
本届评审工作以“专业性、公正性、结构化”为核心原则,由主办方旺旺中时媒体集团于4月初正式启动评审专家遴选程序,最终组建成覆盖品牌传播、视觉设计、整合营销、文化研究等多个方向的高规格评审团。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集团内容营销副总监徐炜首次受邀担任终审评委,其在整合品牌策略、系统化传播设计及面向年轻用户内容语境建构方面的深厚功力,为本届评选注入了鲜明的行业一线视角与实战逻辑。
(图-徐炜)
“在金奖作品《诗与远方》的过程中,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对‘产品即体验’的转译处理”,徐炜在评审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结构到情绪传递,从镜头节奏到视觉延展,都呈现出青年创作者对‘品牌温度感’这一隐性议题的细腻掌握。”事实上,正是这类兼具艺术表达与传播逻辑的作品,让整个评审过程不止停留于技术维度的判断,更成为一次跨代际的美学沟通与价值对话。
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华文青年创意赛事之一,时报金犊奖自1992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产业命题+高校联动+创意评审”的基本模式,不断适应产业发展与教育革新的双重变化。本届赛事在保持命题实战性与作品原创性基础上,首次引入“青年消费文化”趋势映射机制,由品牌方提出更具场景代入感的命题背景,并辅以用户调研数据、市场转化参考等素材支持,使学生作品评估不再依赖主观判断,而能建立在结构清晰、情境明确的评审框架之上。
据组委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本届金犊奖共收到全球有效作品逾10000件,涵盖30余个国家与地区,整体参赛质量与作品完成度较往年均有提升。特别是在视频广告类与互动媒体类作品中,评委普遍反馈“结构完整、用户思维清晰、叙事语言新颖”,显示出华文青年创作者对品牌传播逻辑的快速学习能力与转化实践力。
“以徐炜为代表的评委专家,在讨论过程中始终坚持对作品背景语境与表达结构的细致解构,不追求噱头,而更强调传播逻辑的完整闭环。”另一位评审组织方代表指出,“这也正是我们希望借由金犊奖评审机制传达给创作者的判断标准:不是‘看上去不错’,而是‘能够在真实市场中产生共鸣’。”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本届金犊奖通过高水准的评审设计与专家执行,不仅提升了赛事本身的含金量,也向行业进一步传达了青年创意与品牌价值之间的共生机制。创意不再是单向输出的命题作文,而是一种可被市场验证的表达能力。在产业链日趋复合、用户注意力分化严重的背景下,如何更精准地评估创意的“落地价值”,成为衡量赛事影响力的重要维度。
(图-活动合照)
随着本届赛事落幕,“以评促学、以赛促育”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充分保护创作自由的基础上,评审专家通过结构性反馈、趋势性研判与可视化结果呈现,持续推动高校教育与产业标准之间的深度衔接。青年创意人也在这一平台上逐步意识到,技术只是起点,结构才是核心,价值共鸣才是创意最终的归宿。(文/宋临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