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正文

生物基合成纤维产业加速发展,企业创新引领绿色转型​​

2024-05-15 11:46   来源: 互联网

作者:史梦佳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强力驱动和绿色制造理念的持续深化下,生物基合成纤维产业在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这类以玉米、秸秆、甘蔗渣等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化学聚合与先进纺丝工艺制成的纤维材料,凭借其显著的环保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吸湿透气性以及可设计的物理化学性能,正迅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广泛应用于高端过滤材料、可吸收医用缝合线、舒适家居纺织品、产业用特种织物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纺织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力量。

产业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物基合成纤维市场规模已接近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超过10%,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以生物基PTT纤维为代表的成熟材料体系,受益于下游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以及关键单体制备工艺的持续优化和成本下降,产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

产业活力的核心在于企业的持续创新。一批领军企业在基础材料研发、生产工艺优化和产品应用拓展上持续发力。凯赛生物作为全球长链二元酸和生物基聚酰胺的龙头,其生物基聚酰胺56纤维性能媲美甚至超越传统石油基尼龙,在户外装备、工程塑料增强等领域应用广泛。最新动态显示,凯赛位于新疆乌苏的生物基聚酰胺项目产能爬坡顺利,并持续探索以秸秆等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的新一代技术,进一步巩固其成本与可持续性优势。华峰化学在生物基PTT纤维领域深耕多年,拥有从生物基PDO到PTT聚合、纺丝的全产业链优势。2024年4月,华峰宣布其生物基氨纶中试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开发出生物基含量超过30%的环保氨纶样品,为弹性纤维领域带来绿色新选择。苏州龙杰专注于差别化聚酯纤维,其生物基聚酯纤维在高端仿毛、仿麂皮面料市场表现突出。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加大了生物基纤维在医疗卫材和汽车内饰领域的应用研发力度,并与下游客户合作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

金丹科技作为国内乳酸及聚乳酸的重要生产商,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规模化生产乳酸及其衍生品。其PLA树脂是生物基PLA纤维的源头材料,广泛应用于可降解无纺布(如购物袋、面膜基布)、医用材料及复合纤维。公司持续优化PLA的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以满足更严苛的纺丝和应用需求。浙江天工将功能集成与智能化作为突破口,在智能纺织品系统研发上布局前瞻。其负责人张佳红近年来深度参与开发了多个围绕光致变色、自清洁、持久抗菌等方向的智能平台和功能型面料。2024年,天工进一步将这些智能技术平台与生物基纤维基材结合,开发出兼具环保属性和智能响应的新型面料,显著拓展了生物基纤维在高附加值领域的应用边界。蓝晶微生物通过独特的基因工程菌种设计和发酵工艺创新,成功绕开传统PLA、PHA对粮食原料的依赖,利用植物油等非粮原料规模化生产PHA材料。其PHA产品性能多样,可广泛应用于医疗植入物(如可吸收缝合线、骨钉)、高端可降解包装、3D打印耗材等领域。2024年初,蓝晶宣布其PHA产能持续扩大,并加速推进在纤维应用的认证和市场导入。

业内专家综合分析指出,未来生物基合成纤维的发展将呈现更为多元化且深化的趋势。工艺绿色化与低碳化仍是核心驱动力,研发重点不仅在于降低能耗和排放,更在于推动原料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化,大规模利用非粮生物质甚至工业尾气,减少与粮争地风险;同时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菌种提升生物制造效率,并开发环境友好的绿色溶剂与催化体系,全方位减少环境足迹。性能复合化与功能化是提升附加值的关键方向,超越基础性能,追求“一纤多能”,如开发具有智能响应性、能量管理、健康监测或增强复合性能的纤维,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端需求。

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正成为行业竞争的新焦点和新优势。江苏、浙江、山东等产业基础雄厚的省市,正积极整合资源,加快构建从生物质原料种植/收集、关键单体生物制造、聚合物合成、纤维纺丝、智能织造到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生态体系。这种区域集聚效应不仅降低了物流和协作成本,也促进了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竞争力。

在政策强力支持、技术迭代突破、市场需求拉动和产业链协同深化的多重驱动下,生物基合成纤维已不再仅仅是传统化石基纤维的“环保替代品”,而是凭借其独特的性能优势、不断优化的经济性和日益凸显的可持续价值,正稳步成为众多应用领域的“主选项”和“优选项”。产业链条的持续深化与创新活力,不仅助力中国纺织化工业的绿色转型,更将有力推动中国在全球新材料创新与竞争的版图中占据更具引领性的地位。生物基合成纤维产业的崛起,是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生动缩影和强劲引擎。

责任编辑:小志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前沿科技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