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供热统计工作启动会暨第二届供热企业节能增效经验交流会在葫芦岛召开
辽宁葫芦岛讯 (本报记者 杨柳) 2024年4月18日至20日,一场汇聚全国供热行业智慧的盛会在辽宁省葫芦岛市成功举办——“2024年度供热统计工作启动会暨第二届供热企业节能增效经验交流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城镇供热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主办,协会供热技术专业委员会、秦皇岛市热力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大唐国际葫芦岛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及绥中泰德尔自控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协办,并得到了北京市热力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乐沃(天津)新能源有限公司和辽宁龙首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家供热企业的4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供热行业节能增效大计,探寻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行业盛会启新篇,节能增效成共识
春日的葫芦岛,暖意融融,正如本次大会的主题——节能增效。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城镇供热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备受关注。如何提升供热系统能效,降低能源消耗,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答题。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相关负责人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供热统计工作是行业发展的基础,是科学决策的依据。而节能增效则是供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本次会议旨在搭建一个经验交流、技术探讨、成果共享的平台,推动供热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迈进。
清华智慧引领,系统能效提升路径明晰
在大会的主题演讲环节,中国城镇供热协会供热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夏建军的报告——《供热系统能效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无疑是全场瞩目的焦点。
夏教授从建筑领域北方供暖的减碳途径切入,系统阐述了高效热网在构建零碳供热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他指出,提升供热系统能效需以明确的指标为导向,并深入分析了当前供热系统在降低回水温度、降低单位面积耗热量及降低系统输送电耗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与措施。
“供热系统的精细化管理是提升能效的重要抓手,”夏建军教授强调,“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调控等手段,可以实现从热源、热网到用户的全链条优化,从而挖掘节能潜力。”他的演讲中,一系列来自前沿研究的数据和案例,为与会者展现了供热系统能效提升的广阔前景和具体实施路径。
会后,本报记者有幸采访了夏建军教授。谈及供热系统能效提升的关键,夏教授表示:“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但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我们需要从全局和系统层面思考问题,打破传统壁垒,实现多维度协同优化。例如,降低回水温度不仅需要热用户的配合,更需要供热企业在管网水力平衡、精准调控上下足功夫。”他进一步指出,目前的研究正致力于开发更为智能、更为精准的调控技术,以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供热需求。
产学研协同发力,科研成果赋能产业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夏建军教授演讲中提及的部分前沿研究数据,正来源于清华大学与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北京京大深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大深能”)在常务副总经理杨勇先生的牵头下,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的“供热能耗研究与技术指标制定”产学研项目,旨在构建科学合理的供热能效评价体系,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落地应用,为供热系统能效评估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杨勇先生表示,通过这种深度的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实现了真正的双向赋能。“我们不仅获得了前沿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技术团队在与顶尖学府的共同研发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提升了自身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企业的实践经验和产业化视角也为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是一种知识共享、技术共进、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他透露,基于联合项目的研究成果,京大深能已在部分供热项目中应用了更为精细化的能耗管理和调控策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果同样也丰富了学术研究的实践案例。
谈及未来,杨勇先生充满信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据的持续积累,我们相信,供热系统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将不断提升。京大深能将继续深化与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坚持共同研发、协同创新,积极推动更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我国供热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智慧供热点亮“暖冬”之路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供热统计、节能增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从宏观政策解读到前沿技术分享,从成功案例剖析到实践经验交流,本次大会不仅为供热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更为供热企业探索节能增效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如夏建军教授所言,供热系统的能效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以杨勇先生所代表的企业力量,通过与顶尖学府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正在将先进的科研理念与技术播撒到产业的沃土之中,并共同收获丰硕的科技果实。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在产学研协同的推动下,中国城镇供热行业必将迎来一个更加节能、高效、智慧的未来,用科技之光点亮每一个温暖的冬天,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