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突围下的技术武器 徐圣翔重塑环保材料生产逻辑
(记者:李澄)如果我们习惯了在“智能手机”上生活,那么,环保制造业也终于该进入“智能系统”的时代了。徐圣翔,这位极具技术创新力的环保制造型企业的管理者,正用他那套“基于环保材料智能生产应用策略系统”,重新定义环保材料的生产逻辑。而这一套逻辑,既不是重资产投入,也不靠高调姿态,而是借由算法与现实之间的严谨互动,精准落点于“降本、提效、减排”的最核心关节点。
在传统环保材料的生产链条上,有太多沉疴。冗长的作业流程、高能耗的工艺环节、不合理的物料使用分配,再加上人工决策迟滞,早已使整个系统运行如同一艘漏水却高速前进的船。而徐圣翔提出的解决思路,是在每一个“看似不能改”的流程节点中嵌入智能决策逻辑。不是全盘推翻,而是算法协作,用技术“轻植入”推动重结构。
系统最具突破性的一点,是它让传统高耗能环节“开口说话”。比如污水曝气这个所有环保企业都熟悉却无奈的痛点——它吞噬了太多电力,却始终效率低下。而徐圣翔将多维传感器接入系统后,通过电耗、水质、气压等多重指标动态运算,实现对风机运行模式的深度干预与优化。结果是,在吨水处理电耗下降15%的同时,污水处理质量还得到了提升,这让一众企业直呼“不可思议”。
系统的另一个价值是“能见度”。在徐圣翔的设计中,环保材料的流动路径不再是抽象曲线,而是被动态呈现在可视化平台中。物料何时进入、何处停留、损耗多少、碳排几何,管理者都能一目了然。徐圣翔反复强调,绿色转型不能只靠经验和推测,还得靠数据说话。
尽管是系统设计者,他却从未把“智能”二字视作商业标签,而更像是行动纲领。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我始终相信环保企业的转型不是‘能不能’,而是‘有没有合适的工具’。我希望这个系统是把钥匙,让门打开。”
如今,这套系统已被越来越多环保材料企业引入日常管理,有的还以此为基础构建起数字孪生车间,实现对产线的远程监控与智能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的深入推行、地方政府对绿色制造的引导政策,为该系统的推广提供了丰厚的政策沃土。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行业对“精益环保”的再思考:环保,不再只是补贴驱动的义务行为,而是通过系统化智能管理实现的商业突破。
当绿色成为全球共同语言,徐圣翔的系统也许不会是唯一答案,但它显然已在这场突围中提供了第一支精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