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正文

“俯仰之间”那种美学意蕴

2020-08-12 09:36   来源: 互联网

古人常用"音高"一词来形容生命,所谓的"一人一命",或者说是短暂的瞬间,或所谓的"中间的音高",其实,无论是长寿,还是短暂的时刻,"音高"实际上是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式,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空间意识,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艺术审美意义。


《易经》说,‘仰观天文,俯视地理,是知游明之故。’"《孟子》说,"阳堪于天,俯首于人。"这里的‘投’既指人生,也指当下,魏晋嵇康观桂洪,挥舞五弦。投其所好,心太神秘了。"看雁南归,信徒弹奏五弦琴,灵魂驰骋于浩瀚宇宙,悠闲自得,其人生何其自在。东汉科学家张衡有"俯视树木树木,仰视山川",山水画家宗炳有"登高百尺,俯视万里"之说。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上下方向的空间图景。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道:"仰望宇宙,俯瞰门类繁盛。 所以一看疾驰,足以很视听娱乐,可乐信也。"这里的"抬头"和"低头"不仅是观察此刻事物的不同角度,也能表现出一种人生态度,但无论是当下还是整个人生,"所以是要有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


所谓"音高",并不局限于"弓"和"阳",其实质是指一种变化,游移的视角观察事物,观察自然,体验人生,认识宇宙的行为,不局限于一点,不偏执于一端。这种空间意识被谢灵运,宗炳引入山水诗和山水画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山水诗和山水画美学思想。中国山水诗常用远,近,高,低方位角来形容对象,而李白的"窗含西陵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舟",王维的"白水明天,碧峰后山",则是一种远近之景,即游泳之景中国山水画讲究以大观小,以高观低,所谓"近在咫尺,远望千里;方寸之尺,正辨千寻之陡"。中国文论强调"八极细禽,万心游","以少总多,情不清","笼天于形,万物于笔"。观古今于片刻,抚沧海于片刻",这是中国人观山水,观世界,观人生的视角和态度,或居高临下,一排排;或俯瞰远眺,苍茫无边;上下左右,望眼欲穿,循环往复,流连忘返。

中国人眼中看到的是一个流动的,整体的世界,而西方人则特别关注事物的局部。西方山水画,只是物体的一部分,就像照相机一样,是从一个固定的角度看世界,即所谓的焦点视角。从经验的角度和‘科学’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这类艺术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世界。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以流动的视线,或者说分散的视角,表现对象的整体。 从艺术和哲学的角度看,中国山水诗画反映的是"真实"的世界。 在中国人眼里,整个世界是一体的。中国山水诗画所形成的对象图景,才是宇宙的真实图景。 即使是古代汉语文本,没有任何标点符号,也是独大而全面的。 这些与西方人透视法所形成的聚焦空间和局部空间意识与审美观念有很大不同。


正因为如此,很多中国山水画都以宏大的空间命名,如《千里江山图》,《长江万里图》,《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等,这是中国艺术试图无限表达的集中体现。而西方山水画则与此相反,很多都标注了时间,地点,甚至是一年,一个月,一个月,某个时间在某个地方画。而中国的诗歌也往往呈现出一种向上,超越的意向,如"登蒙小齐鲁,登泰山小世界",总有一天我会爬到你的顶上,周围的小山峦一眼望去,"看顶上,还有白云",因此,中国山水诗,画,写所呈现的空间是一种具有音乐韵律的空间。


中国人的这一美学观当然来自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事物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无限性。庄子有所谓的"大大小小无边无际",强调宇宙万物的无限和无限。孟子提出"万物在我",陆九渊则提出"我的心是宇宙,宇宙是我的心"。"心主宰万物,虽然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有强烈的审美意义。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前沿科技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